現正持有
相機
Olympus OM-D E-M10
這是我第一部可換鏡頭相機,於 2015 年 6 月購入。本來是考慮 Sony α6000,但最後因為價錢和 M4/3 系統鏡頭數量所以最後買了 E-M10。這部相機機身是復古造型,非常好看。Live Composite 功能夠特別。但就只有三軸防震(Olympus 後來推出的機型都有五軸防震)、高 ISO 下有很多雜訊和 1080p 拍片畫質很差。用了七年左右還未壞,只是間中出現入錯拍錯 mode。即是 mode dial 在開機前選了 A mode 然後開機,相機會顯示當前是 S mode。重新開機或者把 mode dial 切換到 S mode 然後到 A mode 又會回復正常。
OM System OM-1
2023 年 2 月購入,2022 年末籌備旅行時已經構思換相機。之前去旅行時沒有帶腳架,但就因為晚間怕手震而要用最大光圈那支 17mm f/1.8 鏡頭來拍照,不過拍出來的照片都是有很多雜訊而且視角來來去去都是這幾個。之後就開始留意 M4/3 有甚麼新型號的機身,發現原來出了 OM-1,擁有 7 級防手震、IP53 防塵防水滴、4K60P 影片拍攝。高 ISO 下比 E-M10 效果好了不少,加上近年 AI 去 noise 技術非常強勁救了不少多 noise 相片,所以都繼續用 M4/3 系統。(雖然把同期 trade-in 升級鏡頭都計算在內的話其實可以直接換系統)3 月去完旅行後發覺沒有買錯,7 級防手震和 IP53 在旅行時的確很實用。就算在城市夜間拍照都可以不用三腳架,如果是 Auto ISO 相機可能會選了高一點的 ISO 值,但其實可以試試再手動調低一點再拍多一兩次就會獲得更高畫質的相片。
鏡頭
Olympus M.Zuiko Digital 17mm F1.8
連同 E-M10 kit 一齊購入。由於光圈比兩支 kit 鏡大加上 35mm 等效焦距是 34mm 很容易使用,所以它是我常用鏡頭排第二位。雖然號稱「Movie & Still Compatible」,但拍片如果用連續對焦的話相機的收音咪會錄到鏡頭對焦的噠噠聲,查過其他用家的講法是整個批次都會有這個問題。鏡身顏色是香檳色而不是銀色,這是因為 Olympus 初期推出的 M4/3 機身是香檳色。買了之後其實有點後悔應該要選黑色,因為 Olympus 之後出的機身都不是香檳色。另一個特色是它有對焦離合器,可以輕易切換手動對焦而且有對焦尺。
OM System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4.0 PRO
於 2022 年 12 月的 OM Day trade-in 購入以取代相同焦段的 kit 鏡。本來都沒打算 trade-in 這支鏡,但發現 trade-in 價實在是太便宜,價錢低到連在場的 OM System 職員都不太相信。所以聽完講座吃過午飯後就再次返回現場購買,在排隊付款時排我前面那一位也是拿遠攝 kit 鏡跟 OM System trade-in。畫質比 kit 鏡有感提升(耀光比 kit 鏡少),但因為賣了 kit 鏡所以不能直接拍照片左右對比。鏡頭大小跟一罐汽水差不多,非常適合旅行用。雖然光圈只有 f/4 但配合 OM-1 的 7 級防手震城市夜間 zoom 到最遠拍出來的照片都不會發現手震,非常強大。
OM System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II
於 2023 年 2 月 trade-in 購入,取代 E-M10 kit 的電 zoom 餅鏡。這支鏡頭是原本換機計劃同時要升級的鏡頭。這支鏡頭是跟 OM-1、40-150mm F4.0 PRO 同時上市,現在變相集齊 OM-1 同期上市系列。聽聞早幾年有傳聞 Olympus 賣盤那時 12-40mm F2.8 PRO 第一代是賣得比現在第二代便宜。其實第二代只是換了鍍膜和加強防塵防滴等級,如果本身有第一代的話其實不用再買。畫質方面應該沒甚麼好投訴,以前去過 Olympus 的試鏡班都聽過職員介紹說買了這支鏡頭就不會再用那幾支 f/1.8 定焦鏡頭,因為畫質比較高又不用換鏡頭。(那時未有 f/1.2 系列定焦鏡和 12-100mm F4.0 天涯鏡)到了現代的話 OM System 職員就會推介你買 12-100mm F4.0 IS PRO。其實旅遊的話我都覺得 12-100mm 比較方便,因為不用經常換鏡頭,又可以有機身鏡頭同步防震。換了這支 12-40mm F2.8 PRO 後不久就去旅行,幸好有換了有防塵防滴的機身和鏡頭,因為頭幾天都下雨,其中一天要穿雨衣然後拿相機出來邊行邊拍照,如果沒有 trade-in 之前的鏡頭就只能收機不能拍照。
Voigtländer Nokton 25mm F0.95
於 2023 年 6 月二手購入。買了 OM-1 後有考慮過之後想要甚麼鏡頭,其中有考慮過標準鏡和人像鏡,因為之前用的定焦鏡都是偏向廣角,反而標準和遠攝定焦鏡就沒有用過,而且想感受一下淺景深的效果。但一直都是考慮,沒有特別想要它,直頭有朋友分享了二手網站有人放售這支鏡頭。它是第一代而非官方網頁介紹的第二代 (Type II),差別在於第一代是有段光圈;第二代加設了有段無段光圈切換環,可以切換成無段光圈方便拍攝影片。這支標準鏡的特色是光圈很大。雖然現在 OM System/Olympus 和 Panasonic 都有推出大光圈自動定焦鏡,加上近年有不少中國品牌都推出了特大光圈手動定焦鏡,但這支鏡是在很早期推出,當年推出時沒太多選擇,就算是手動對焦兼賣得貴都有人買。去到現在的話應該不會有太多人買。其實 f/0.95 只能在部分場景才能用,因為整個畫面都化開,而且色散太明顯,通常都要收一級光圈來用。但這支鏡用來拍人像我覺得不錯,而且光圈不用收太細都有明顯的星芒效果,反而散景又不是特別吸引(因為散景光點起角)。
Panasonic Leica DG Summilux 9mm/F1.7 ASPH. (H-X09)
於 2023 年 11 月購入用來取代老蛙那支 7.5mm 手動鏡頭。跟老蛙那支比主要是金屬鏡身 vs 塑膠鏡身、有沒有防水滴和是不是自動鏡頭。雖然超廣角鏡再加上 M4/3 應該不用經常手動調校對焦,但結果有時就忘了對焦。加上廠方沒有提供 lens profile 自動修正,要手動校正不太方便,所以最後還是換成 Panasonic 9mm。畫質方面其實又不算特別好,可能價格定位是用來簡單拍 vlog 和無人機用所以沒有金屬鏡身和畫質不算特別好(解析度和變形比老蛙差),但勝在夠輕便。
曾經持有
鏡頭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14-42mm F3.5-5.6 EZ
E-M10 雙鏡 kit 之一,這支標準變焦鏡頭是我最常用的鏡頭。配合 E-M10 機身外形美觀又可以放入細小的相機袋。電動 zoom 夠靜,但它出名的是馬達很容易故障。(所幸未遇過故障)
這支鏡已於 2023 年 2 月 trade-in 換成相近焦段的 PRO 鏡(即是 OM System M.ZUIKO DIGITAL ED 12-40mm F2.8 PRO II)。
Olympus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4.0-5.6 R
E-M10 雙鏡 kit 之一。相比起 14-42mm kit 鏡和 17mm 定焦鏡,這支遠攝鏡用量相對較少,大約是 14-42mm kit 鏡的 56%。其中原因是 E-M10 只有三軸防震所以在暗的地方比較難用到(因為容易手震模糊加上高 ISO 又多雜訊)和比較少帶出街用。
這支鏡已於 2022 年 12 月 trade-in 換成相同焦段的 PRO 鏡(即是 OM SYSTEM M.ZUIKO DIGITAL ED 40-150mm F4.0 PRO)。
Laowa 7.5mm f/2 MFT
一直都想要一支超廣角鏡頭,所以在一推出時經團購買入(2017 年 6 月)。這支是老蛙首支 M4/3 鏡頭(那時老蛙還未加入 M4/3 聯盟),亦是我第一支手動鏡頭。但因為超廣角鏡頭景深不會淺,所以平常用只需要對焦至無限遠就可以,不用經常對焦。但就導致有時忘記對焦,在電腦看才發現沒有對好焦。這支鏡頭 35mm 等效焦距是 15mm,視角太廣我覺得有點難用。但鏡頭輕便即使拿了出去用得少也不會覺得有大問題。畫質方面,中央畫質很好,但有明顯暗角及色差,有時在戶外日光還會有明顯偏色(主要是偏黃和青綠)。